Asus B9400 筆電 SSD 加強散熱

很久沒有在這 PO 文了,一方面是因為工作忙,事情也越來越複雜,要整理得完 PO 上來需要另外花上一些心力,另外一方面是這次的心得相對簡單,是自己上班用的電腦維修心得,所以便 PO 出來讓大家參考一下。

雖然我不太想用網路上的「子龍任務」來形容這次維修的過程,但是實際上這次我遇到的問題的確是叫修了兩次之後… 再加上我自己 DIY 一次之後,現在看起來才沒啥問題,所以在這邊分享出來,也許有人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可以試著自己處理看看,當然有保固有時間的話還是請找原廠協助。

這次的故事要從我的 B9400 無法開機說起,就在某天 WFH 的早上,我準備要開電腦上班時,發現我的筆電無法開機,直接進了 BIOS 然後顯示無硬碟,當時嚇了我一大跳,因為裡頭的工作資料有好一陣子沒備份了,但幸好經過一些無厘頭的步驟後 (拔電源、D 面用手壓一壓…),就恢復正常了,之後這樣子的經驗又發生幾次,由於我這台 B9400 是出廠就設定成 1TB*2 的 RAID 0 機種,所以我自己嘗試著 Google 之後發現可以下載一個所謂的 Intel Optane Memory 與儲存管理 的程式來檢查是不是有問題。

開機不成的畫面我其實沒有任何記錄,應該是每次都是上班時發生這個問題,我要不然是急著想上班,要不然就是本著工程師的性格:再試著開開看重現一下問題所在… 然後就成功了,所以一直到我用了 Intel 的程式之後,才發現這程式不時的會跳警告訊息出來。

以前還流行 DIY PC 時,知道硬碟有這個 SMART 自我偵測資訊可以看,但是這個 Intel 的程式只會顯示狀況正常或異常,不會顯示 SMART 裡的各種數值,每次 Windows 出現警告訊息時打開這個程式來看就顯示正常,只有在 Windows 的事件檢視器看得到和上圖一樣的錯誤訊息,也不清楚具體是哪裡出問題了。

拿出我自己家裡電腦裡封存已久的 CrystalDiskinfo 想要看一下 SMART 數值時,卻想到以前在 PC 上也玩過所謂的 Intel 晶片組的 RAID 0,這麼做的時候 SMART 資訊是看不到的,實際上跑了 CrystalDiskinfo 也說找不到硬碟。(雖然事後才發現是我的軟體版本和腦袋都太舊的關係,現在各種新的軟體對於晶片組的 RAID 0 資訊偵測已經沒有問題了。)

然後,我就開始我的叫修過程了,讓人驚喜的一點是,Asus 竟然也有比擬 Dell 的到府維修服務,到線上網頁報修之後,就是等維修人員和你約時間來修理了,這點和 Dell 的體驗有點類似,當然 Dell 特有的完美保固(Asus 也有提供,但似乎有自負額) 和 Keep your HDD 這兩點 Asus 並沒有完美複製,所以為了避免檢修時發現是要換硬碟而造成公司資料外洩,我就得提前幾天先把系統資料備份起來然後把硬碟給清乾淨,而 Dell 的 Keep your HDD 就可以讓我備份資料就好,因為就算是換硬碟也不會把舊的收走,也就不會有資料外洩的問題。

Asus 的到場維修人員看起來還蠻專業且有禮貌,不知道是不是和 Dell 一樣都是外包的,第一位來的先生幫我用 USB 開機然後拿軟體測試了兩顆 SSD,認定是其中一顆出了問題所以需要更換,由於我正在上班留工程師自己在客廳維修,實際上我並沒有觀察到他的維修過程,等下班後我很開心的倒回我的資料後… 還原後第一次開機又發生 SSD 失蹤進入 BIOS 的狀況,雖然又是一陣拔電源按一下 D 面的莫名操作之後回復了正常,但是這次在 Intel 程式裡竟然可以看到另外一顆沒換到的 SSD 出現問題,當時其實我心裡想這大概就是子龍任務了,於是馬上上網再申請第二次到府維修,這時候我有發現一個小插曲,原本我出廠配置的應該是 Samsung 的 PM981A 1TB SSD * 2,上次更換其中一顆之後變成更好的 PM9A1,PCIe 連結速度從 4000MB/s 變成了 8000MB/s,心理想說這果然是網路上所謂的子龍任務 – 有時會免得獲得免費升級的服務。

第二次的維修可能是不用待料的關係,申請後第三個工作天就到府了,來的人感覺是比較資深的大哥,和第一次的工程師不是同一位,雖然我堅持「應該是」另外一顆 SSD 有問題,因為我有截圖給工程師看,但由於工程師把 RAID 0 解開後用他的軟體測試並給我看 SMART 資訊都沒有問題,但是工程師有帶疑似上次一起申請的主板來,在我的堅持下還是請他幫我給換上,因為我已經等這個維修用了兩週的公司備用筆電,很希望趕快解決掉不然覺得真的挺浪費時間,所以我這次的維修拿了兩張

然而好景不常,這次資料倒回去之後還是發生了 Windows 警告訊息,但我這次不想要先跑子龍任務了,來了也修不好的話還更浪費我自己的時間,想說自己做個 USB開機碟跑 SMART 測試看看,自己先找出病根,然後再請工程師到府服務這樣子快一點,但是這時候我下載了新版的 HWiNFO 和 CrystalDiskinfo 軟體,卻發現這兩個軟體都可以正常無誤的在 RAID 0 的 Windows 下執行,然後就被我發現了一個事實:SSD 的控制器溫度很高,而且這顆 83°C 的是 Samsung 980 的 OEM 版本 PM981A,網路上可以查到 980 這顆硬碟有 84°C 問題的一些英文的分享,由於我的 HWiNFO 是設定成 6 秒更新一次,所以我自己判斷這可能是主要的原因。

為了驗證這個問題,一開始我拿了個小風扇墊在機器底下直吹然後故意跑一些軟體來壓力測試,也一邊開著 HWiNFO 紀錄最高溫度,並觀察 Windows 有沒有再出現警告訊息,結果是證明我的假設正確,開著風扇直吹的機器就幾乎不會再出現警告訊息,沒開風扇的時候不時的就會出現警告訊息並且在 HWiNFO 中會記錄到超過 80°C 的溫度。

原本想要再跑子龍任務的我猶豫了一下,正想要乾脆買片筆電散熱風扇架的配件來解決這個問題,但在上網看了一些網友關於 SSD 散熱的心得之後,發現有些人會建議只要簡單的在 SSD 和 D 面機殼之間貼上一片導熱貼,就可以順利的把熱量導入 D 面去,更何況 B9400 的 D 面摸起來是金屬的,之前看網友開箱時也有提到機器 D 殼上是有貼石墨烯這種聽來高科技的東西,所以就上網買了塊這個:

我有事先量了一下,所以買了 2.0MM 的,沒想到這樣子小小一片也要 310 塊錢,於是趁假日時動手來貼,以下是貼之前和貼之後的比較,我的手實在不太巧,剪個導熱貼也剪得歪歪的:

貼完之後做了個簡單測試,看起來似乎有效:

今天週一上班開了一整天的會,我也刻意的一直把 HWiNFO 開著紀錄,有 WFH 的朋友們一定都有類似的經驗:視訊會議軟體都很耗電且吃系統資源,不管是 Windows 或是 Macbook M1,尤其是需要開著視訊的時候,一整天下來,沒有用其他散熱風扇吹,狀況是一切正常,Windows 整天也沒有跳警告了:

其實我一直到現在都還不知道當初 SSD 消失的原因是什麼,是不是和溫度有直接的關係也無從證明,但是現在至少我可以把惱人的 Windows 警告給消除了,也不再那麼怕突然哪一天上班時電腦又無法開機,讓 Asus 工程師跑了兩次子龍任務後加上自己 DIY 的結果也算是有個完美的結局。最後有發現網友的影片提到 Samsung 的 SSD 會有過熱降速的問題,看來貼這個導熱貼還是有其價值的。

最後還是要靠北一下這台的散熱設計了,之前還在公司辦公室上班時,大家在同一個會議室開會就只會聽到我的機器風扇的高頻聲,這讓我想到中正評測裡的頻道主最討厭的散熱設計是:散熱不好,轉速來頂,我自己也是寧願這筆電多個 100~200 公克無所謂,但風扇別那麼吵,電池如果能更多一點也更好,因為現在視訊會議軟體實在太耗電了。要不然就是這機器也別開個 i7 + 32GB RAM + 2TB RAID 0 的規格了,一副自己帶出門可以輕薄有面子、在家裡可以高效能有裡子的樣子,結果風扇一轉就讓人卻之不恭了。

不過我自己其實蠻喜歡這次的 B9400 的外型設計,低調、輕薄、拿起來感覺穩固、用了一年多的外殼還是同剛買來的一樣… 不顯眼但沒掉漆變色之類的變醜,如同我以往用過的 Lenovo Thinkpad 或 Dell Latitude 一樣,就算是拿去咖啡廳裝文青,這個外型也沒有真的輸 Macbook 太多。而且這次的到府維修經驗本身讓我挺驚艷的,但如果能加上 Keep your HDD 服務,拿掉無謂的 RAID 0 配置留一棵 SSD 但價格不變的話,就會讓我覺得「更商務」一點。最後還是很肯定 Asus 的進步,希望將來他們能在商務領域上更有斬獲。

廣告

Dell Latitude 14 E7480開箱

E7480開箱
NVMe SSD

身為一個專業的IT人員
過完年新的設備到了
不開個箱要幹嘛
這次來介紹的是Dell最新出爐的E7480
包裝依舊環保使用再生紙漿製照的防撞包裝(不用保麗龍大大加分啊)

img_5545

內容物非常的簡單,就筆電E7480和它的充電器,沒有過分且不必要的包裝

img_5546

背面越來越簡便了,居然連最實用的E-Dock都被拔掉了@@
而且電池也改為內建了,雖然在整體的外觀上看起來更為簡潔
但電池這種消耗品,經過長時間的使用是必要換的
所以這時候如果不想要求助原廠就要自己拆機換了
後面我們會有拆機讓你了解內部的結構
但值得讚揚的是增加了許多的散熱孔
使筆電不至於使用太久而過熱

img_5547

在重量方面也表現得相當出色,14吋的筆電只有1414g,不到1.5KG
1414g是要說明自己是14吋的筆電嗎>W<

img_5548

充電器就和之前一樣沒有變化,這是件好事情,不會一直出新的規格充電器,可以使用以前的充電器
而且重量只有309g 攜帶相當的無感

img_5549

我們來看看這次側邊的IO
在官網上是寫明如下:
1 Universal Jack
2 USB 3.0 (one with PowerShare)
1 SD 4.0 Memory card reader
1 RJ-45
1 HDMI
1 SIM card slot

為了節省側邊的空間,RJ-45接頭變成伸縮式的,感覺變得有點不結實

img_5550

值得讚許的是HDMI不是Mini的,不需要透過任何轉接頭轉接它

img_5551

而且這系列最令人驚奇的就是它可以躺平180度m(_._)m
我們可以因此看他的身形是如此的薄

img_5553

是時候該開機了

img_5555

擁有背光鍵盤,使你在黑暗中使用它也不怕會按錯鍵
但由於本公司是外商公司,所以配的是英文鍵盤

img_5559

使用的系統當然是windows 10 pro
因為home版不能join domain啊

img_5560

為了使programmer能向愛妻般的疼愛這台筆電,公司配備了最高規格的I7給他們使用不至於lag
16G的Ram也是為了再跑virtual studio不會有太多的延遲

img_5561

來看看硬碟,什麼居然只有228G@@
但是你後面就會知道它的厲害了

img_5562

是NVMe的SSD耶  \(^0^)/
後面會有跑分,可以期待一下

img_5563

再來身為一個專業的IT宅宅,筆電拿來哪有不先來個拆坐墊公道價八萬一的道理
不對應該是拆開他的背蓋看看它可以有哪些擴充性
有兩條DDR4 8G的RAM,還有intel的wifi模組,以及一個M2的SSD插槽已插上了SSD,及一顆內建的電池
可惜的是不能加一顆sata硬碟給它使用

img_5564

NVMe的SSD果然不是蓋的,有著驚人的讀寫速度
是速度不是素肚歐XD

img_5566

 

img_5565

最令人期待的跑分來了
在PassMark跑出了3332.6分
CPU Mark跑出了6166.4分
2D及3D分別跑出672.7及1143.0分
Memory Mark為2726.3分
Disk Mark為8745.3分

img_5567

以筆電來講算是名列前茅的好寶寶了

img_5568

再來就要看看4K的youtube的CPU使用率了

img_5569

播放期間居然都不超過10%果然很有力

img_5570
結論
優點
1.14吋的筆電擁有輕盈的機身
2.快速的NVMe SSD讓你在開機和開程式像坐噴射機一樣快
3.I7 CPU超給力,看4K影片不lag

缺點:
1.無發接方便好用的Dell E-Dock
2.無法再加裝第二顆硬碟
3.電池內建更換麻煩

E-Dock的好處,就是你可以將所有的IO都接在上面,比如USB鍵盤、滑鼠、HDMI、Mini Display port、RJ-45網路線,只要你按個脫離鍵,就可以直接將筆電帶這走,不用離開位置還要拔一堆有的沒的線

企業級 SSD 這幾年來又有長進

由於最近又到了公司汰舊換新的時間點,這次我好奇了看了幾份廠商的報價單,意外的發現某張報價單上出了 SSD 的型號

1

最後面出現了 PX04SH 的字樣,再次好奇餵估狗看看,沒想到這規格還真是嚇人,4K random read 可以到 270K IOPS,對照一下之前從 RAMSAN 轉換到 SSD 的心得文,那時候使用 DDR2 的 RAMSAN 也才號稱 600K IOPS,沒想到過沒幾年,這樣子的一棵Toshiba SSD 也可以有 270K IOPS 的表現了,這意思豈不是說如果我拿 6 顆 PX04SH 做個 RAID 5 (RAID 5 不安全,這裡只是舉例),讀寫佔 70%  的話,計算出來就會超越過去的 RAMSAN 了?!

再繼續發揮我的估狗力,找了這幾年來我們可能用過的企業級 SSD 型號 (怎麼都是 Toshiba 的?!),發現這些還都有人測試過

型號 帳面速度 (4K IOPS) 實測報告 (4K IOPS) 實測報告 (8K IOPS) 參考
MKx001GRZB
(SLC)
讀: 90K
寫: 16K
讀: 95K
寫: 16.8K
26.3K 參考
PX02SM
(eMLC)
讀: 120K
寫: 30K
讀: 112.4K
寫: 28.4K
讀: 41.1K
寫: 28.4K
參考
PX04S
(eMLC)
讀: 270K
寫: 125K
讀: 306.8K
寫: 99.3K
讀: 211.8K
寫: 52.4K
參考
(9W mode)
  • 老實說, 8K 的測試方式我不是很懂,只看得出來用的方法不太一樣,請自行參照表格後的連結

Wow,比我們第一代用的 SSD 的 4K 讀寫都快了 3 倍以上,其中可能有些是來自於 SSD 本身速度的長進,絕大多數應該也是拜 SAS 12Gbps 所賜 (MKX001GRZB 時代只有 SAS 6Gbps)。只不過看到這個數據之後,突然想到我們之前還拿著兩種不同的 SSD 版本來混插,實在是一種把 LBJ 叫來和我們職籃一起打球的概念了,以後應該要針對這幾種不同的 SSD 版本做個明確標示,不然有了 NBA 球員卻只打國內籃球,多划不來。

  • SQL Server 預設應該是一次做 8k 的讀寫,而且不能自己修改,所以用 SQL Server 的人理論上要重視 8k 的讀寫 IOPS
  • Oracle 看起來可以自己調整,所以要請教一下你的 DBA 看你們通常是設定成多少

其實這幾年來,網路上一直有人在抱怨 SSD 的壽命越來越短,從可以 10 萬次讀寫的 SLC 變成最多 1 萬次存取的 MLC,現在又從 MLC 變成只有千次存取的 TLC,還有很多人跳出來證明說自己之前 SLC 用了多久都沒事,現在換 MLC 或 TLC 就人品爆發云云的,所以我本來也是一直對這一點很感冒,所以當廠商從去年提到現在已經不生產企業用的 SLC SSD 時,我們也是緊張了老半天,生怕這些 eMLC SSD 哪天不乖乖,我們就 GG 了。只不過後來拿了廠商的工具去看,卻發現這些三年前的 SLC SSD 個個都是 100% health:

2

當然我也不清楚這是用的少的關係,還是廠商的工具有修修臉的功能,把健康度修美了(如果是這樣子的話我想我們就 GG 了),但如果我們實際上也用不少,廠商的工具也是正確的話,那這個 SSD 還真是太耐用了,比傳統硬碟都要耐用許多(第一次用是三年多以前,到現在全部都還在役,有少數 SSD 的健康度變為 96% 或 98%),也難怪廠商現在都要改推 eMLC 了,因為 SLC 根本就很難壞(企業級的 SSD 都會做所謂的 over provisioning 備用空間,這顆 200GB 的硬碟實際商應該是 256GB,不見的那一塊應該就是拿去做備用空間)。

不過也請大家別聽我在上面唬爛,以為企業用 SSD 真的就不容易壞,目前在沒有確實實證證據之下,還是請大家都能:

  1. 該更新 firmware 時就請安排測試並更新,消費級的 SSD 常聽說 firmware 寫不好導致壽命不佳的,我相信企業級的也該依此觀念做定期更新
  2. 自己訂一個健康度標準,並確實監控它,例如可以定 SSD 的健康度到了 80% 後,或使用滿 N 年之後,就移出關鍵應用(eg. DB) 之外

其實我在寫這篇文章之前,還真沒想到 SSD 在這幾年間還能有這麼大的進步,我一直以為儲存裝置下一次再有大規模的進展,會是在 Intel 和美光的 3D XPoint 市場普及化之後 (3D XPoint 據說年底或明年初上市,普及化不知道要多久),沒想到自己沒注意到 SAS 12Gbps 的出現,所以這顆去年就上市的 PX04S 一直到現在才被我看到,也說明了 SSD  在這幾年來都是高速的成長,不管是速度上還是價格上,如果你還在觀望是不是該採用 SSD 在關鍵應用上的話,看了我們用了三年以上的經驗後,是不是也應該要嘗試一下了?

註:企業級的 SSD 價格估計該是家用級的 10 倍以上,別跑去原價屋或 PCHome 上看到產品名稱上有個「企業級」三個字 就去買來用,到時候出狀況可別怪到這兒來啊

HDD, SSD & RAMSAN

首先先來談談 RAMSAN 這個歷史產物好了。這間客戶應該是在多年前(七年以前)開始使用 RAMSAN 這個產品,遙想一下當年的歷史背景,HDD 不夠快,SSD 不成熟又貴 (可靠度應該不怎麼樣),所以就引進了 RAMSAN 這樣子的產品。真要認真分類的話,RAMSAN 應該算是 SSD 的一種,只是 SSD 是以 Flash memory 作為儲存空間,而 RAMSAN 則是以 RAM 作為儲存空間 (不過近年來他也有 SSD 的產品線,所以 RAMSAN 是專指 RAM 或 Flash 的 SSD Storage 要深究也沒什麼特別意義了,不過本文中提到的 RAMSAN 就專指這類用 RAM 堆起來的 SAN)。

一台典型的 RAMSAN 長得像這個樣子:

1

也許你有看到前面有四個硬碟插槽,不過那只是備份用的。一台 RAMSAN 的主要元件有:記憶體、電池 (鉛酸電池)、主機板、Power Supply 和 Fiber channel card。看到電池兩個字,大家可能就想到了,這個 RAMSAN 是要靠電池來維持安全的,身為一台昂貴且號稱是企業級應用的硬體,一旦斷電時,RAMSAN 就可以靠電池供電來把記憶體內的資料儲存當前面板的四台硬碟中,想當然爾,RAMSAN 開機時就會把這硬碟裡的資料寫回到記憶體裡頭。所以儘管是正常的開機關機,RAMSAN 所耗費的時間也要比一般的伺服器要來得長很多。

由於出品 RAMSAN 的這間 Texas Memory Systems 公司已於 2012 年被 IBM 併購,對 RAMSAN 這產品有進一步興趣的 (至少人家還有繼續在出 SSD 的機種),可以自己去 Google 看看。

稍微有點 IT 背景的人應該都知道,RAM 再怎麼慢還是比 Flash 快上一大截,那為何又說 RAMSAN 是個歷史的產物呢?讓我們先看一份資料:

Type HDD Mix HDD & SSD SAS SSD RAMSAN Flash SSD RAMSAN RAM SSD
Config 14 HDDsRAID 10 14 RAID 101 SAS SSD CacheCade 4 SLC SSDRAID 10 RamSan-720SLC RamSan 440DDR2
IOPS 5.5K IOPS 20.45K IOPS 76.27K IOPS 500K R/W IOPS 600K R/W IOPS
Capacity ~ ~ ~ 6-12TB 512GB (maximum)

猛一看,哇,RAMSAN 的 RAM 機種真是強大啊,IOPS 可以到 600K (600,000),用 4 個 SLC SSD 做 RAID 10 也才只能到 76.27K IOPS,用 14 顆硬碟去做 RAID 10 才只有 5.5K,真的是 xx 比雞腿,但仔細看一下他的容量,啥,最大只能到 512GB,有沒有搞錯?現在我連隨身硬碟也就已經是 1TB 起跳的年代了,512GB 是要拿來裝什麼。

沒錯,這就是他的致命傷了,你也不要小看他只有 512GB 的容量,他的身價可能要超過他的 SSD 同門小弟 – RAMSAN 720。這麼貴,容量又小,那唯一可以看的就是速度了吧?對,沒錯,就是速度上快了一截,但… 各位有幹過 DBA 的去 monitor 一下貴公司資料庫硬碟的  IOPS 看看好了,誰需要這麼快的速度?就連我們自己去監控客戶線上 RAMSAN 的速度,也離極限有很大的距離。

在當年那個 SSD 又貴又沒有可靠度的環境下,當 HDD 的速度跟不上的時候,用 RAMSAN 大概是個明智的抉擇,不過隨著 SSD 的不斷進步,價格不斷的下降,RAMSAN 這個原本就存活於利基市場的產品的市場就越來越小了。君不見連他自己現在都不產 RAM 做的 RAMSAN 了,就可以知道目前的的市場需求有多小了。

除了市場需求面太小之外,現在也跑出很多類似功能的的解決方案出來,例如 SQL Server 2014 的 In-Memory OLTP,或是 SAP HANA,更別說是現在的 Non-relational database 這種根本不同型態的資料庫應用,雖然都或少或多的需要針對應用系統進行修改,但從價格/效益比來看,只能說 RAMSAN 真是時代的眼淚了(至少 2015 年的現在看起來是這樣子)。

2022/08/22 更新:今天看到 Samsung 990 PRO Gen 5 M.2 SSD 發表的消息,規格上的 IOPS 已經達到 2,500K 了,容量也是 1TB 起跳(沒看到是 Read or Write IOPS),距離我當初寫這篇文章也才 7 年,SSD 就進步成這樣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