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做 Wifi Porter – 碰一下就連 Wifi

幾個月前我們家 K 大去了一趟人家公司參觀,主要的目的是什麼我也忘了,但回來後他卻深深的被人家家裡那個碰一下就可以連 Wifi 的小玩意給吸引到了。

還記得他很興奮的貼了個那個小玩意的連結,還順便嘴了一下什麼:這麼簡單的東西也可以賣到上千台幣之類的,果然設計和創意無價云云,所以我們就從善如雲,一陣子之後就做了個這樣子的東西出來:

這個… 功能性方面是有了,但是用這個 QR code 嘛,感受上不是那麼高科技,單純貼一張紙在布告欄上面和人家 Wifi Porter 比較起來,就沒那麼優雅。K 大曾經說過一句名言:如果你勉強買了支勞力士,戴手上還要擔心刮壞、擔心掉了之類的,就乾脆別戴了,你看看人家戴著勞就是那麼雲淡風輕,理所當然的自在優雅,等你有這個水準再來。所以嘍,既然我們想東施效顰,就得裝的十足像,所以就來看看這個 Wifi NFC 該怎麼自己做。

首先當然是要先來買個 NFC 的「標籤」,其實這東西在網路上很多也很便宜,有做成標籤狀的,也有卡片外型的,或是像停車場用的那種硬幣類的,族繁不及備載,但是對我這個門外漢來說,到底哪一種是可以用的?有沒有相容性問題?這些東西雖然便宜但是也都是錢啊,想著想著,就想到大家身邊不都有這個東西:

實在是拜科技進步之賜,從 2016 年甚至更早之前,iThome 就開始用這類 RFID 的標籤來作人數統計用,而且我印象很深的是,會場的工作人員就是拿著手機在做感應的,以我們公司參加研討會的頻率和人次,這東西簡直可以說是取之不盡啊,不拿來廢物利用一下實在對不起自己。

接著隨便在 Google Play 上用 NFC Tool 這個關鍵字去搜尋了一下,發現可以用的 App 還挺多的,但看起來大家第一個步驟都是要先把卡片上的資料抹去,當然我是不求甚解,找了幾個 App 之後,發現大部分的 App 都能讀,但只有這個 NFC Tools 可以把卡片上的資料抹掉,又是個免費軟體,所以就拿來用了,按了 Erase tag 按鍵之後,再去碰一下標籤就清除了:

然後用這個說是 Android 7 之後就內建的功能,把你要寫入的 Wifi 基地台給寫進去,密碼就再手動打一次 Wifi 密碼來確認,就完成寫入動作了:

接著就拿手機來試驗了,看起來這個 NFC 標籤在有 NFC 感應功能的 Android 手機上可以正常運作無誤,但是在 Apple 手機上就不支援直接感應,貌似因為安全性的緣故,iPhone 需要先開啟一個能啟用 NFC 功能的 App 才能有碰一下 Wifi 的效果。

最後沒想到原先以為很難的技術問題(因為人家賣上千台幣),真正做起來卻是那麼簡單,完全不用去了解複雜的技術細節或規格,只要手機按一按然就可以生出來了。當然除了技術上的實現之外,怎麼把外觀做得美觀的問題還是讓人頭大,總不能在公司各處擺著 iThome 的名牌讓人刷也自稱優雅吧?所以只能轉交給我們部門的首席設計師 R 姐來研究一下了,看能不能搞出一個優雅又美觀的 Wifi 感應點出來,就像 Wifi Porter 一樣實用又好看。

廣告

Dell Latitude 7400 開箱

是的,今天要來開箱的是 Dell Latitude 系列中的最新款 – 7400 ,其實這台筆電的資訊早在年初的 CES 中就已經揭露,但是他就偏偏取了個 7400 這個名字,身為一直在用 Latitude 系列的使用者,應該早就習慣了將 7440 -> 7450 -> 7470 -> 7480 -> 7490… 這樣子的命名方式稱之為 7400 系列,表示這是 Latitude 的 14 吋 Ultrabook,所以當初一看到 CES 相關報導裡提到 7400 這個名詞時,心裡就自動覺得這就是這個系列的代稱,從來沒想到新的 7400 系列不是叫 8400,也不叫 74100,而是就直接命名為 7400。

整體包裝其實沒什麼變化,一貫的簡潔和… 單調。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和小K同事自己買的 New XPS 13 類似的配置,配置的變壓器是上方的 65W 規格,而不是討喜的 XPS 小型化 45W 變壓器。

其實我不太清楚這次採購到的筆電 A 面是 Carbon 版本的,我記得以往需要 Carbon 的 A 面是需要客製的,但不管是怎麼來的,有這個 Carbon 感覺上也替全黑的 7400 帶來一些新鮮感,希望公司裡的使用者們嫌它醜的數目會因此少一點。

拍一下各個角度,這一代的 7400 已經把網路孔拿掉了,和對手的 T490s 算不約而同嗎?但是慶幸的是充電孔沒有任何改變,那表示我們家那些舊的充電器還能繼續派上用場。

值得注意的另一個改變是,這一代的上蓋掀起後可以稍微把筆電給頂起來一些些,相信這樣子的做法是為了散熱的緣故,有常在關心硬體動態的朋友一定有聽說 Intel CPU 的功耗牆限制,什麼輕薄本買 i7 和 i5 不會差多少,因為反正 i7 全速跑一下就會因過熱而降頻跑云云的言論,不過小魯自己不是專業的測試人員,也只是想開開箱而已,相關的測試還是等專業的報導來說明了。不過儘管是做成這種樣式的轉軸,這台機器還是可以 180 度打開,甚至於實際的開闔角度還比 180 度多一些些,但是已經不能像以往一樣「躺平」,由於這個機構的關係,打開之後是躺不平的。

從這一代 7400 開始,也引進了窄邊框,下圖中的 B 面有點拍壞了,但還是看得出來兩側的邊框變窄了許多。

值得讚揚的是,這一代的螢幕配上了實體的鏡頭開關,大家不用再去貼塊醜醜的貼紙來防鏡頭被駭了。

接著重點來了,我們拿了同事的上一代 7490 來比對一下,比較之下窄邊框還是挺有感的,而且可以明顯感覺到 7400 比 7490 小了那麼一點點。不過原本在 7490 上的「小藍點」和搭配的仿滑鼠左右中鍵就消失了,想要在 7400 上找到一點小黑手感的人可能要失望了。

稍微比較一下厚度,發現 7400 的上蓋厚了一些,但是整體厚度沒有太明顯的差異。。

把 7400 和 7490 疊起來看一下,這樣子比較起來真的是小蠻多的。

同事說新的 7400 散熱孔大了一些,所以來個翻面的比較,左邊是 7490,右邊是 7400,目測下的散熱孔的確是大了些。

我們都很好奇,7400 小了那麼多,該不會和 7390 差不多了? (7390 和 7290 尺寸一樣),所以再來一個 7390, 7400 及 7490 的疊疊樂,結果就如下圖了。

最後就量一下重量,1363.6g,和官方宣稱的 1.36kg 很吻合,拿起來也的確是有感變輕了(也許尺寸變小也有些感受上的幫助),看來雖然這些年 Intel 的 CPU 沒啥重大突破,但 Dell 還是有在想辦法擠出一些改變,今年的 7400 算是件有誠意的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