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 3.1 Gen2 Type-C 雙mSATA 6Gbps RAID 硬碟外接盒 開箱評測(上篇)

USB Type-C這個傳輸介面因為新款MacBook上市的關係,有關話題越來越火熱,也漸漸的被APPLE以外的廠商當作賣點來配置在行動裝置和周邊設備上,像是HTC M10和RAZER core。

先不論Type-C接口正反通用與ALL in one這些大眾所熟知優點,其規格基於USB3。1 GEN2制定並能以10Gbps來傳輸資料更是讓許多規格控與喜歡跑分的玩家所感興趣的賣點,目前時下支援USB3。1 GEN2規格的儲存裝置,如快閃碟跟隨身硬碟或是硬碟外接盒,雖說還不普及但也依然有不少購買選擇,相關評測都能搜尋到,但今天我要是想找一個同時能以USB 3。1 Gen2 Type-C當介面,以裝載兩個 6Gbps SSD為儲存媒介,並且支援RAID0 RAID1 以及UASP的攜帶式儲存設備呢? 這個要求會很奧客嗎? 來看看以下要介紹的Syba HU315M硬碟外接盒。

R1001552首先是硬碟外接盒的包裝,可以說是非常的簡易,非常的不起眼。

繼續閱讀「USB 3.1 Gen2 Type-C 雙mSATA 6Gbps RAID 硬碟外接盒 開箱評測(上篇)」

廣告

XenServer 7 發佈

應該是某個同學講的:沒錢又想用虛擬化的話,就用 XenServer 吧!

這樣子的一句話道出 XenServer 的價值所在,XenServer 從 2013 的 6.2 版開始變成 Open Source 之後,因為更新的不勤,本來我還以為他快要倒了,沒想到後來還陸續的推出了 6.5, 6.5sp1,現在也正式的發佈了 XenServer 7,看起來還是有一戰之力。

現在市面上前兩大的虛擬化產品都是 Hypervisor 免費,但管理工具要錢(還要很多錢…),如果你是個大公司的 MIS ,也許花個錢買個幾套 vSphere ,大概就可以跑上幾十個到幾百個 VM ,但如果你是個 hosting 公司,或因為各種原因管了一堆 Server 的話,上百上千套的授權大概就有你吃不消的 (除非談到個 site license 的好價錢)。而 XenServer 就是一套 Hypervisor 免費,管理工具也免費的一套虛擬化工具,當然你得要忍受一下 Open Source 潛在的不穩定性,和沒有「原廠」支援的不確定性 (XenServer 提供付費技術支援,但台灣似乎沒有)。

這次的第 7 版帶來哪些更新呢? 下面這些是我比較感興趣的幾個:

  1. 號稱是最重要的 NVIDIA GRID vGPU 的整合,比 6.5 版的效能快了 33%,但是我沒用過,也許一些研究單位會喜歡這個進步吧,另外就是 Citrix 自己的 XenApp 或 XenDesktop 上跑起 3D 來就可以更順了?
  2. XenTool 的更新整合到 Windows update 中,這個倒是挺重要的,雖然 XenTool 不常更新,但只要有更新就是為了解決大問題,為了要更新都要安排獨立的時間把機器分別下線進行維護,現在可好了,就每個月跟著 Windows update 一起做就可以了,方便許多
  3. MS SMB 支援,這應該是指說 XenServer 除了以往的 local disk,iSCSI,Hardware HBA (俗稱的外接磁碟陣列) 之外,也可以把 Virtual Disk 放在 SMB 裡頭了。我相信有用過 XenServer 的人都有碰到過 Virtual Disk failure 相關的慘劇,不知道把 Virtual Disk 放在 SMB 之後,遇到問題時把 Virtual Disk 「轉」到其他 server 上的機會會不會大一些
  4. Docker container 也支援 Windows Server 2016 了,Docker 是這幾年來呼聲很高的產品,但似乎用在正式環境上的人很少,XenServer 在 6.5sp1 開始其實就開始支援 Linux 的 docker 了,現在也要支援 Windows 的 docker 了,看來日後單一 server 上的 Virtual ‘Machine’ 的密度又可以提高很多了,其實 6.5sp1 的 docker 我沒用過,剛剛臨時看了個 YouTube 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5. 用了 CentOS 7,並且改了磁碟分割,其實用 CentOS 7 對我來說是沒什麼特別感覺,倒是以前總共 4GB 的磁碟分割讓我們吃了幾次 log 爆掉的苦頭 (雖然 log 爆掉是果,不是因),現在新的 7 版,光 log partition 就切了 4GB ,想來日後再發生一切奇怪事件時,我們會來得及趕在 log 爆掉時去處理他
  6. 快很多? 大概只有指 Shutdown storm 或 Boot storm,我只想到是不是以後做作業系統更新時,那個重開機的速度會會快很多
  7. 可以從 host 端去監控 guest 端的 memory ,以避免病毒或木馬危害? XenServer 和 Bitdefender 合作的成果,我猜是在 XenDesktop 的環境下,Endpoint 的防毒軟體很容易因為使用者的一些蠢行為而被自己或惡意程式給 disable 掉 (對,尤其是那些權限高的使用者),這時候如果可以從 host 去偵測並攔截這些惡意程式的話,效果會好非常多

當然官方的新功能列表還很多,上面只是列出我個人有興趣的幾點,改天還要找個時間玩玩看,也許還能發掘不少有趣的新功能

HTC VIVE 開箱~

第一章 開箱

就在我進公司的時候,心裡想著什麼時候我定的HTC VIVE要到貨,這時貨運公司搬了一箱超大的包裹進來…
DSC_0542

哦哦!真的超大箱的,先不管等等要meeting,馬上找來工具把他剖開~ DSC_0544

裡面真是層層保護,把泡棉塑膠袋都拆了以後,終於看到本體~

DSC_0545

左上: 燈塔兩座(基地台)    右邊: 頭戴顯示器
左下: 控制器兩隻

DSC_0546

登登登登~本體出現啦~
整體大小大概比雞排大一點,拿起來還算輕。
後面的線據說有5公尺

DSC_0547

配件盒

DSC_0548

主要是這台轉接盒,input可以是HDMI 或DisplayPort
當然還要DC in 與 USB3.0(沒看錯,就是要USB3.0!!!)

DSC_0549

Output 就是很簡單的HDMI, USB 跟 DC out
DSC_0550

剩下的配件主要是線材,包括USB和HDMI以及電源線
還有一隻小小的耳機(線真的滿短的)
當然,為了照顧臉比較大的朋友,這邊還特別附上比較"薄"的海綿墊。

DSC_0551

基地台以及配件
基本上他就只需要電源線而已
但是!!!還附加一條15公尺的sync線,至於這條線的作用在會面會說明
DSC_0552

以上就是簡短的開箱

第二章 試玩實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VIVE最主要的運算都在電腦的顯示卡上
所以要能夠順利的試玩,一定要有一台夠力的電腦
但是辦公的電腦通常不會有顯卡,頂多內顯…
就在眾人要放棄之際,天外飛來一張顯卡!!!
我們老大貢獻一章R7950,雖然有點舊,但是還是可以跑VR!!!

DSC_0609
DSC_0610

真不愧是IT部門,二話不多說,馬上生出一台可以跑VR的機器!!

就在頭盔發光以後,所有人都感動落淚了…

至於基地台…只要有電就好,不過他的問題在於高度及地點
因為兩座基地台會決定一個以基地台為兩頂點的四方體空間…
文字敘述太難,還是放圖好了
lamp

搭建完成之後,我們馬上辦我們內部的小小VIVE體驗會!!

大家對VIVE都很有興趣,也對VR很有興趣!!!DSC_0559

臨時搭建出來的主機以及總務妹妹

我們玩的遊戲是這款
The Brookhaven Experiment

基本上就是個打殭屍的遊戲,殭屍做得很逼真,我們的女同事玩的驚叫連連,就連男同事也…

DSC_0560 DSC_0561 DSC_0566 DSC_0564

 

後記

我對於VR這項技術抱持著期待的態度,雖然今年被訂為VR元年,各家產品也紛紛出籠,但最重要的遊戲方面目前遲遲沒有大作。現在的遊戲玩法新穎,且互動高,不論是自己一個人探索,或是與親朋好友同樂都饒富趣味,尤其是第一次接觸VR的人,都被他真實的虛擬世界深深的吸引住,但是對於我這種老玩家來說卻又有一點不滿足…

雖然VIVE的規格是同期的產品中最高的(兩眼各1K,所以算2K)但是紗窗效應還是有點影響體驗,另外,他的鏡片是使用一種叫做菲涅爾透鏡(Fresnel lens)的東西,跟一般凸透鏡比起來可以做到更輕更薄,但是我覺得只有中間看起來最清楚,但是往旁邊看就會有點模糊,所以在玩VIVE的時候還是盡量保持眼睛不動脖子動吧!

控制器的靈敏度部分,我覺得跟環境設置有很大的關係。一開是我們只是把基地台放桌上,雖然感應的到,但是移動到某些部地方的時候就會"失聯",大大的限制活動範圍,後來參考了VIVE附的安裝指南,我們決定把它放到高一點的地方。頭戴顯示器之所以能夠精準定位控制器以及環境主要還是靠接收器及兩座"燈塔"。為什麼要叫他燈塔呢?他其實就只是一直在前方120度的範圍不停的用雷射掃描,就像燈塔一樣。頭帶顯示器上的接收器收集到這些訊號之後,就可以根據頻率及時間差來計算人在兩座燈塔中間的"相對位置",以及控制器的位置。除此之外,還需要兩座燈塔能夠互相"看到"對方,要是兩座燈塔中間有障礙物擋住怎麼辦?VIVE附了一條sync線可以將兩座燈塔"串連"起來,這樣一來就算有障礙物也沒關系了。

最後,我覺得沒碰過VR的朋友可以嘗試一下,這會是一個很新奇的體驗,至於要買到多好的硬體,我只能說,看個人能夠負擔多少,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買夠力的電腦。拿手機跟紙箱(Card Board)也是可以製造出VR的效果,讓我們一起看下去VR之後的發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