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Dell Latitude 12 7240 開箱

今天早上到公司收到一台廠商借測的新筆電:Latitude 系列的 Ultrabook,12 吋

第一眼看到覺得這外型長得有點像 Macbook Air 了

圖片

掀開蓋子,型號是 E7240,開蓋後看起來就有 Latitude 的特色了,有完整的獨立方向鍵,Page Up/Page Down 鍵,鍵盤顆粒似乎小了一些些,我的手指不算粗,加上鍵程還算 OK,打起來的感覺算是不錯。而且我很喜歡有獨立音量、靜音鍵的設計,有時候臨時要靜音時不會找不到

圖片

背面算是很精簡,支援舊的 E-port docking 大大的加分,現在拍賣上的二手 E-port dock 最便宜的才 NT$680,缺點就是舊款的 dock 很醜,如果有錢的話,這台還支援無線的 dock ,號稱只要靠近 dock 就直接指揮挺組合了,聽起來真是優雅

圖片

後面的連接孔,值得稱讚的是沿用 Dell 舊有的變壓器介面,這年頭許多公司的 Ultrabook 出來之後就把變壓器接頭給改了,像我們公司用了多年的 Dell ,大多數都是每個人配兩條變壓器,那些 NB 壞了但變壓器沒壞的還一堆。另外標準大小的 HDMI 接頭也是和我們公司現用的投影機很搭

圖片

左側只有無線開關,另外就是承襲 Latitude 傳統而來的 Smartcard 插槽,對我們公司來說那些常出差很久,需要在國外處裡一些銀行問題的同事就不用多帶一台讀卡機了

圖片

右側有耳機喇叭接頭、一個 USB port 和 mini Display port,美中不足的是不是裝 D-Sub ,現在台灣有 Display port 的螢幕、投影機算少的,希望這個 mini display port 和 Macbook Air 的是通用的,這樣子網路上一堆便宜的 mini display port to d-sub 相容品可以買

圖片

打開背蓋只要先取下電池,然後拆兩顆螺絲就可以了

圖片

從這邊可以看到有兩個 RAM 的插槽可以用,原本是插 4G 的 RAM,所以再加一條 4G 的對我們來說也就很夠用了,有趣的地方是,這台機器只有兩個 msata 的插槽,左邊的那個是出廠就裝好的 Samsung 128G SSD,右邊的那個被我裝上公司的備品,Crucial M4 128G,開機之後運作正常,不過不是配一個 2.5″ HDD 的插槽讓我有些失望就是了

圖片

結論,我手上拿到的這台機器 CPU 是 4200U 的型號,光以測速的結果來看,還比我現用小黑的 2nd gen i5-2520M 要慢上幾百分,但是實際使用上差異並不大,換來的卻是省電和輕薄,省電方面同事和我都沒有實際測試過時間,不過看 Windows 內建的電池計數器在充滿電時顯示可以使用 6-7 hr 左右,以 3 cell,1.36 kg 水準的筆電來說算是很好用的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雖然 x220 號稱裝了 4 cell 電池也是 1.39 kg ,但不知道是不是配重的關係,這台 NB 拿起來非常的輕,加上頗為類似 MBA 的外型,可以上到 Full HD 的螢幕,我們之後如果有要再新採購 NB 時應該就是這一台了

廣告

IDC 分級

以前我一直把 IDC分級和 ISP分級 搞混在一起,以致於到國外參觀機房時,對方說他們是 Tier 3 IDC 時,我還以為他們是最 low 的 (ISP 分級中 Tier 3 是最 low 的),後來經前輩提醒,我才看了英文版的 Wiki 的 IDC分級,這下子才搞懂,以下就做個簡單的翻譯好了:

說是搞懂了其實也不太對,因為從 Wiki 的說明看來,喜歡搞「分級標準」的老外還不只一間,例如美國的 ANSI 就在 TIA-942 標準內定義了四個分級,我們一般辦公室內的 Server Room 叫做 Tier 1,而機房那種有各種備援機制、進出需在額外的隔離空間管制的叫 Tier 4 機房

而德國的標準則分成五類

Wiki 上最後一個有放表格的則是我常聽到那些 IDC 自我吹噓時使用的分類,原始出處應該是這裡

ier Level Requirements
1
  • 有一個放置 IT 設備的獨立空間
  • 沒有備援的機制也沒關係
  • 這些基礎設施必須要每年關機維護檢查
  • 基礎設施 (我想是電力、空調、消防、安全及環控) 的可用性要可以達到 99.671%
2
  • 符合所有 Tier 1 的要求
  • 可用性達 99.741% 
  • 必須要有備援機制,但備援機制維護時允許服務中斷
3
  • 符合所有 Tier 1, Tier 2 的要求
  • Multiple independent distribution paths (我猜也是冷氣、電力、網路) 這些基礎設施,也就是任何基礎設施都要有備援的意思
  • 所有的 IT 設備在電源方面都要有雙迴路,而且雙迴路要和機房的架構是相容的 (也就是說自己弄的雙迴路不算數,要那種大樓切換迴路時也會生效的迴路才算)
  • 所有的基礎設施都要能達到可同時維護性的要求,且可用性需達到 99.982%
4
  • 符合所有 Tier 1, Tier 2 和 Tier 3 的要求
  • 所有冷卻系統都必須是獨立的雙電源迴路,包含冷卻設備(水塔、冷排?),散熱器、通風扇和空調設備系統
  • 可用性需達到 99.995%
  • 全球僅有 12 座機房達到 Tier 4 的要求?

中國那邊某網站找到的圖表似乎還更詳盡,看起來 Tier 3 和 Tier 4 的最大差異應該就是在基礎設施上都需要有 HA,基礎設施包含冷氣、電、UPS 及他們的管線,一個是 Active-Standby ,另一個是 Active-A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