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昨天剛好有機會跑去廠商的機房那邊做一個 POC (Prove Of Concept),雖然也是如莫非定律般的從下午搞到晚上快 11 點才出得來,而且還是個失敗的 POC。但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今天還是留下個小驚喜。

驚喜就是,登登登… 這個吸在機櫃上的 LED燈

由於 POC 進行的不是很順利,有些空檔時間我就抓著對方問這個幹什麼的?吸在上面好像很酷,但實際上有什麼用途呢?

這廠商其實也挺妙,看起來他也挺自豪能想到這一招,馬上就 demo 給我看,第一,機櫃不是都有一些縱深嗎?儘管機房有公共照明,但機櫃基本上只有前後開孔,一般的公共照明是不足以照到機櫃裡面的,所以萬一有東西放比較深,或整線時剛好線藏在比較裡頭時,就可以拿來照:

這樣子是不是比較輕鬆也清楚多了?據這位老兄所述,以前他在照這類東西時,常會伸頭進去機櫃內看,那不但不符合人體工學,也容易有碰到線路的風險。當然這張圖我原本是想要照對方實際的整線狀況,但考慮到自己手殘會不小心動到線路的風險,還是用這個示意圖就好。

另外就是要看乖乖的保存期限也是很方便喔。隨著年紀越來越長,彎個腰都可能卡到的情況也都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了,LED磁吸燈這種隨處可見的東西並不怎麼高科技,但這位老兄會觀照自己的日常動作進而利用身邊的小東西來改善,的確是小弟值得學習的一點。

廣告

海外裝機記實

話說在這個不太國際化的小島上,小魯的許多朋友(有點 ptt 上身了)常會很羨慕魯蛇我常有海外出差的機會,他們常對出差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以為出差多半是個爽差事,去上個幾天不太累的班,然後賺到幾天免錢的旅遊機會。

各位朋友啊,公司要派人出差就是要賺錢,出差就是趕快把事情做完,做得又快又好,還要加上客戶夠大方,帶你去逛個半天吃個飯就已經很了不起了,異國風情?就是在你搭車從機場到客戶駐地沿路的風景,當地美食?特色便當或印有不同外包裝的可樂,血拼敗家?上班時通常商場都沒開,下班時勉強可以逛一下還開著的便利商店…

以下就來分享某次出國比賽裝機的經驗,我都沒有在玩喔,大家也都很認真的、日以繼夜的把事情搞定,也多虧大家的幫忙,這真是一次難得的經驗。

這次的裝機地點在是我們的鄰居 – 菲律賓,機房聽說離市區不遠,但是由於市區天天塞車,早也塞晚也塞的關係,我們一直以為機房在偏遠的郊區…

如何?機房看起來白白淨淨的吧?其實當天我們在那邊看隔壁的 Facebook 是一整個機櫃(含設備)送進來,然後只來了兩個工程師,有義氣的我們當然是一次來八個。(小K的OS: 他們 FB 才來一櫃,你沒看到這兩排都是我們要裝的?)

01 02 03 04

現場看其實就知道誰有經驗誰沒經驗了,看,這些坐地板的就都是菜鳥,沒兩天就腰酸背痛的,懂得利用環境(機櫃隔板)或站或坐的,就是有經驗且續航力比較久的老鳥。

中場出去吃飯了,雖然我已經忘記去吃了什麼東西,其實也搞不清楚這商場叫什麼挖貴(啊就告訴是我們是去工作不是去玩的),小魯還是勉強擠出兩張照片和小小的心得給大家,菲律賓真的沒我以前想像中落後,商場很大很現代,型態比較美式一些,不像臺灣的百貨公司的櫃位很擁擠(日式?),另外就是人多的要命,而且都馬是當地人,聽說當地的貧富差距也頗大,菲律賓人口將近一億人吧,假設有 5% 有錢人的話,那不就是有 500 萬有錢人?想到這裡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人這麼多了。(我照片裡照到的人很少,但實際上裡頭很多人的)

05 06

吃完飯又回到機房,巡一下

07 排插樣式老舊了一些,也沒有電流顯示,不過是三孔耶,和台灣一樣

08客戶自己找當地施工,其實這些patch cable算拉的有水準

09Patch pannel也弄得有模有樣,聽說都是有牌的大廠

10線打的也不錯

好了,優點看完了,接下來就是令人難以想像的缺點,知道這些缺點難道也有助於培養國際觀嗎?

首先是自動分離插座三連發,這些事前一天插上去的插頭,其實這些插頭是隨機器一起過去的,和我們台灣用的沒兩樣,想來是排差的問題(夾不緊?)。希望下個月客戶不要因為插頭掉下來跑來幹憔我們說連插頭都插不好。不過後來樂觀的想,也許他們早習以為常,搞不好還有個 SOP 是要每次巡機房時順便把插頭插好哩…

11 12 13

其實小魯以前自己是作夢也沒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有出國比賽的機會(是說服務輸出啦),以往待過的地方都是花大錢請國外的顧問、工程師來指導,沒想到這一次是從台灣輸出專業人力,雖然老實說,就我們自己看來,這不是什麼高度技術活的工作,但萬事都是比較級的,加上台灣這邊其實從搞 Infrastructure 到軟體開發是有一定的產業鍊了,或許東南亞市場是我們未來的一個機會也不一定。

註:印尼人口2.4億,菲律賓9800萬,越南8900萬,泰國6700萬,馬來西亞2900萬(奇怪比想像中少),每一個國家Internet都是快速發展中

IDC 分級

以前我一直把 IDC分級和 ISP分級 搞混在一起,以致於到國外參觀機房時,對方說他們是 Tier 3 IDC 時,我還以為他們是最 low 的 (ISP 分級中 Tier 3 是最 low 的),後來經前輩提醒,我才看了英文版的 Wiki 的 IDC分級,這下子才搞懂,以下就做個簡單的翻譯好了:

說是搞懂了其實也不太對,因為從 Wiki 的說明看來,喜歡搞「分級標準」的老外還不只一間,例如美國的 ANSI 就在 TIA-942 標準內定義了四個分級,我們一般辦公室內的 Server Room 叫做 Tier 1,而機房那種有各種備援機制、進出需在額外的隔離空間管制的叫 Tier 4 機房

而德國的標準則分成五類

Wiki 上最後一個有放表格的則是我常聽到那些 IDC 自我吹噓時使用的分類,原始出處應該是這裡

ier Level Requirements
1
  • 有一個放置 IT 設備的獨立空間
  • 沒有備援的機制也沒關係
  • 這些基礎設施必須要每年關機維護檢查
  • 基礎設施 (我想是電力、空調、消防、安全及環控) 的可用性要可以達到 99.671%
2
  • 符合所有 Tier 1 的要求
  • 可用性達 99.741% 
  • 必須要有備援機制,但備援機制維護時允許服務中斷
3
  • 符合所有 Tier 1, Tier 2 的要求
  • Multiple independent distribution paths (我猜也是冷氣、電力、網路) 這些基礎設施,也就是任何基礎設施都要有備援的意思
  • 所有的 IT 設備在電源方面都要有雙迴路,而且雙迴路要和機房的架構是相容的 (也就是說自己弄的雙迴路不算數,要那種大樓切換迴路時也會生效的迴路才算)
  • 所有的基礎設施都要能達到可同時維護性的要求,且可用性需達到 99.982%
4
  • 符合所有 Tier 1, Tier 2 和 Tier 3 的要求
  • 所有冷卻系統都必須是獨立的雙電源迴路,包含冷卻設備(水塔、冷排?),散熱器、通風扇和空調設備系統
  • 可用性需達到 99.995%
  • 全球僅有 12 座機房達到 Tier 4 的要求?

中國那邊某網站找到的圖表似乎還更詳盡,看起來 Tier 3 和 Tier 4 的最大差異應該就是在基礎設施上都需要有 HA,基礎設施包含冷氣、電、UPS 及他們的管線,一個是 Active-Standby ,另一個是 Active-A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