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第五代超級乒皇乒乓球發球機

各位客官,大家好,千呼萬喚的開箱文終於寫好了

話說就在上個禮拜,公司門口多了一項的東西,看起來有點大

img_1210

上面寫了一些些英文,我們來看正面

img_1208

登登登,中文好像就只寫「第五代」,但重點在於 “RobotPingPong"

是的,它就是桌球機器人,俗稱:自動發球機,至於第幾代的話,反正就是數字越大越厲害這樣

接下來,就開箱啦

img_1211

不多說,保麗龍顆粒組成(誤

img_1212

完全抽出來,長這樣子,重點夾在兩塊保麗龍中間,旁邊是一些變壓器和網架

img_1213

把上面的保麗龍拿開,登登登,主角出現了,是不是覺得好像很厲害,但是不知道其實長什麼樣呢
嘿嘿,我第一次看到就覺得,這東西要怎麼裝啊?!

不過還是跟客官介紹一下,藍色就是用來擋球的網,而一個方方中間一個洞的,就是發球機啦,卡其色的部分是發球機的骨架,等下可以看到變形金剛變形過後的樣子喔

為了不要浪費客官的時間就把所有的東西都拿出來啦

img_1216

迫不及待就想把它架起來了,這個變形金剛好像有點怪阿

img_1218

發球機在網子裡嬌羞不敢出來,等新郎來掀起你的蓋頭來

img_1220

已把發球機的蓋頭掀起來啦(正面照)

img_1217

迷人的背影照

img_1219

全展開的全身照,有沒有覺得……

img_1221

前面兩根黑色卡榫就是卡在桌球桌的下面(這樣說最好是有人懂啦)

img_1222

客官別急,在上機器前,讓我們先把旁邊用來擋球,防止練習的時候球掉到桌子兩邊的柱子架起來,就非常簡單

img_1223

完成圖有點像這樣

然後就把整個放到桌球桌的上面,客官還記得前面有一張兩個黑黑的卡榫的圖片嗎,如下圖

img_1221_1

這個東西就是要卡在桌子的下面

img_1221_2

而這個就要卡在桌子的桌面,簡單來說就是上下夾著桌子

img_1254

這裡有一張說明書上的示意圖

完成後會長這樣

因為物理的槓桿原理,它就不會掉下來啦,接著把網子撐開,在把旁邊的網子掛上就完成了

但!只是發球機而已,發現了嗎?

還沒插電啊!!它不是太陽能發電的呀!

img_1226

很簡單,把控制器裝起來,從發球機那邊有一條RS232標準的Port,把它接在這台控制器上,再從它的背部接上電源,就OK了

img_1224

正面圖長這樣,亮起紅色的數字就是OK了

安裝完成後,我們就要來調整發球機的頭了

它主要有好幾個角度可以調整,如果是上下,就如下圖

img_1231_1

如果發球一直掛網,就可以往上調整,反之,一直飛出去球台,就往下

如果要發側旋球,發球機的頭可以直接往左右旋轉,大致上幾個方向如下圖

另外如果要讓它可以擺動發球,可以調整後面的12345

img_1241

簡單的說,如果要讓它一直卡著發直線,左右個別卡在1跟5

如果要左右小角度擺動可以將1和5換成2和4,這樣他就會左右小角度擺動

附上說明書上的示意圖

img_1256

如果想把球發到指定角度,就照說明書上調整喔

img_1255

發球機的頭可以如上圖調整,除了練習接球也可以練習接發球

img_1228

當一切設定準備就緒的時候,就可以在控制器上面按下「開始」,這個時候球就會開始「吸」上去

有一個東西要注意的是,這個發球機是將一顆一顆的球往上推,推到發球機口,然後才發出球,如果集球盤裡面沒有球的時候,它就會在那一直空轉,直到集球盤裡有球的時候,它才能夠繼續往上推

示範影片:

發球的樣子….

把速度調成9的時候…..

我覺得根本在被球打…

後記:

其實玩起來很爽,但撿球更爽 =.=

-感謝同事的影片示範支持-

 

廣告

HTC VIVE 開箱~

第一章 開箱

就在我進公司的時候,心裡想著什麼時候我定的HTC VIVE要到貨,這時貨運公司搬了一箱超大的包裹進來…
DSC_0542

哦哦!真的超大箱的,先不管等等要meeting,馬上找來工具把他剖開~ DSC_0544

裡面真是層層保護,把泡棉塑膠袋都拆了以後,終於看到本體~

DSC_0545

左上: 燈塔兩座(基地台)    右邊: 頭戴顯示器
左下: 控制器兩隻

DSC_0546

登登登登~本體出現啦~
整體大小大概比雞排大一點,拿起來還算輕。
後面的線據說有5公尺

DSC_0547

配件盒

DSC_0548

主要是這台轉接盒,input可以是HDMI 或DisplayPort
當然還要DC in 與 USB3.0(沒看錯,就是要USB3.0!!!)

DSC_0549

Output 就是很簡單的HDMI, USB 跟 DC out
DSC_0550

剩下的配件主要是線材,包括USB和HDMI以及電源線
還有一隻小小的耳機(線真的滿短的)
當然,為了照顧臉比較大的朋友,這邊還特別附上比較"薄"的海綿墊。

DSC_0551

基地台以及配件
基本上他就只需要電源線而已
但是!!!還附加一條15公尺的sync線,至於這條線的作用在會面會說明
DSC_0552

以上就是簡短的開箱

第二章 試玩實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VIVE最主要的運算都在電腦的顯示卡上
所以要能夠順利的試玩,一定要有一台夠力的電腦
但是辦公的電腦通常不會有顯卡,頂多內顯…
就在眾人要放棄之際,天外飛來一張顯卡!!!
我們老大貢獻一章R7950,雖然有點舊,但是還是可以跑VR!!!

DSC_0609
DSC_0610

真不愧是IT部門,二話不多說,馬上生出一台可以跑VR的機器!!

就在頭盔發光以後,所有人都感動落淚了…

至於基地台…只要有電就好,不過他的問題在於高度及地點
因為兩座基地台會決定一個以基地台為兩頂點的四方體空間…
文字敘述太難,還是放圖好了
lamp

搭建完成之後,我們馬上辦我們內部的小小VIVE體驗會!!

大家對VIVE都很有興趣,也對VR很有興趣!!!DSC_0559

臨時搭建出來的主機以及總務妹妹

我們玩的遊戲是這款
The Brookhaven Experiment

基本上就是個打殭屍的遊戲,殭屍做得很逼真,我們的女同事玩的驚叫連連,就連男同事也…

DSC_0560 DSC_0561 DSC_0566 DSC_0564

 

後記

我對於VR這項技術抱持著期待的態度,雖然今年被訂為VR元年,各家產品也紛紛出籠,但最重要的遊戲方面目前遲遲沒有大作。現在的遊戲玩法新穎,且互動高,不論是自己一個人探索,或是與親朋好友同樂都饒富趣味,尤其是第一次接觸VR的人,都被他真實的虛擬世界深深的吸引住,但是對於我這種老玩家來說卻又有一點不滿足…

雖然VIVE的規格是同期的產品中最高的(兩眼各1K,所以算2K)但是紗窗效應還是有點影響體驗,另外,他的鏡片是使用一種叫做菲涅爾透鏡(Fresnel lens)的東西,跟一般凸透鏡比起來可以做到更輕更薄,但是我覺得只有中間看起來最清楚,但是往旁邊看就會有點模糊,所以在玩VIVE的時候還是盡量保持眼睛不動脖子動吧!

控制器的靈敏度部分,我覺得跟環境設置有很大的關係。一開是我們只是把基地台放桌上,雖然感應的到,但是移動到某些部地方的時候就會"失聯",大大的限制活動範圍,後來參考了VIVE附的安裝指南,我們決定把它放到高一點的地方。頭戴顯示器之所以能夠精準定位控制器以及環境主要還是靠接收器及兩座"燈塔"。為什麼要叫他燈塔呢?他其實就只是一直在前方120度的範圍不停的用雷射掃描,就像燈塔一樣。頭帶顯示器上的接收器收集到這些訊號之後,就可以根據頻率及時間差來計算人在兩座燈塔中間的"相對位置",以及控制器的位置。除此之外,還需要兩座燈塔能夠互相"看到"對方,要是兩座燈塔中間有障礙物擋住怎麼辦?VIVE附了一條sync線可以將兩座燈塔"串連"起來,這樣一來就算有障礙物也沒關系了。

最後,我覺得沒碰過VR的朋友可以嘗試一下,這會是一個很新奇的體驗,至於要買到多好的硬體,我只能說,看個人能夠負擔多少,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買夠力的電腦。拿手機跟紙箱(Card Board)也是可以製造出VR的效果,讓我們一起看下去VR之後的發展吧。

DELL XPS13 開箱

今天進到公司後收到了一個包裹

DSC_0197

立刻就打開開包裝,什麼居然是一坨垃圾=口=

DSC_0198

不其實他是DELL的超輕薄長效筆電XPS13

全黑高質感了的黑色外箱,內附小巧可愛的變壓器,雖然這變壓器看起來挺小,但秤起來卻有 242g,比我的 AcBel 萬用筆電變壓器的 226g 要來得遜色一點,所以我決定把他留在辦公室的桌面上就好。

DSC_0203

我們有請全金屬質感的的XPS13登場

DSC_0204

DSC_0205

米國來的,純英文鍵盤,沒有一堆雜七雜八的印刷

超薄邊框^0^

DSC_0210DSC_0207

一開機很快的就進入設定畫面,需要設定國家及鍵盤還有時區,公司規定要用英文介面,所以買英文的也是剛剛好(其實也可以改中文啦,微軟好像沒有規定英文版的License不能用在中文版上)

DSC_0215DSC_0216

連接 WifiDSC_0217DSC_0218DSC_0220DSC_0222

設定使用者DSC_0223

如果沒有Microsoft的帳號,可以直接設定本機帳號登入DSC_0225DSC_0226

依序輸入上面要的資訊就可以準備進入系統了DSC_0228

圈圈居然轉沒兩三下就到開始畫面了

DSC_0229DSC_0230

可以選擇是否要註冊DELLDSC_0231

Windows 10 Pro,當初買也沒加到錢,有 Pro 才能加入公司 Domain 變成 BYOD

DSC_0232

CPU是I5-6200u,這幾年 Intel 的 u 系列 CPU 雖然造就了很多輕薄筆電,但效能大致上沒啥長進DSC_0237

不過 GPU 聽說倒是DSC_0240

DDR3 8G的RAM,平常也算夠用的啦DSC_0239

到了最重要的SSD測速,4K真的很不給力DSC_0241

換個軟體測試4K居然更慘@@DSC_0242

網路上有看到網友提到 XPS 15 可以改成原生的 AHCI 模式來「解開」封印,但似乎也很多人提到說不太穩,所以還是先按兵不動。DSC_0244

CPU內建的GPU,後面我們來看看youtube,測測他的能力DSC_0245

看2K影片CPU使用量就跑到50多%了

DSC_0255

4K影片就到80多%了DSC_0258

最後來看看變壓器的大小,和 7250 的 65W 變壓器比起來小了一些DSC_0265

但是居然比12吋的 Latitude E7240 筆電還小一點點 (左: XPS 13,右: E7240)DSC_0248

最終要的疊疊樂一定要來一下的啦,厚度也完勝 12 吋的 E7240,不過我覺得重點是它的質感比 E7240 好上很多,A 面和 D 面感覺上是一體成形的鋁板,不像 E7240 是分成兩塊組件DSC_0250

屁股對屁股的比較更為明顯

DSC_0251

這台機器是我趁美國 Black Friday 特價時購入的,當時的價格就是 USD 999 ,加上給代運廠商的錢,一台弄到台灣來還不到台幣 35K,非常划算,但我個人對於這台機器還是有幾個不滿意的地方:

  • 鍵盤不那麼好打,比我之前用的 E7240 或前兩代的 XPS 13 要來得遜色,應該是為了輕薄所做出的犧牲
  • 沒 HDMI (或 display port) 真的很不方便,雖然我後來再買了一個 DA200,但常常會忘記帶到會議室去
  • 拿起來沒"感覺"那麼輕,可能是配重關係,拿起來沉沉的,雖然秤重量的確是 1.2x kg ,但拿起來沒那麼輕,而且略有不安全感,很怕會手滑滑出去…

這台機器好的地方是:

  • 很漂亮,外型的質感很好,薄邊框的視覺效果也十分好
  • 輕薄
  • 省電,大致上斷斷續續用一整天是沒啥問題的,由於我的工作多半不會用到重量級的軟體(不開發系統,也沒有裝資料庫什麼的),輕量的連續使用 6 小時以上應該也是可以的

無線吸塵器 -愛建無線吸塵器

是的,這次淘寶的 1111 購物節我又上了,原本是訂了的 ATOM Z8300 的 8 吋 FullHD 平版要來開箱的,結果等了好久都不見出貨,好不容易找到百度的貼吧上說這款機器因有嚴重熱當問題已經無限延後出貨了,所以只好來開個另外的戰利品。

原先打算買來開箱的平版是:馳為 Hi8 Pro ,人民幣 549,合台幣已經不用 3000 了

以下開箱的是愛建無線吸塵器

2015-11-18 22.46.59

淘寶上寫香港商愛建? 但是買來的盒子上寫的是蘇州愛建電器? 反正是不太重要,這次 1111 特價 504 人民幣,透過轉運商到台灣收了運費 TWD 500 出頭,算起來一台大概 TWD 3000 多一點,當然我是不打算煩惱這東西有沒有侵權長得和 Dyson 很像這回事。

2015-11-18 22.48.04

利用附贈基座掛在牆上的樣子,其實我是拿熱溶膠弄上去的,不太黏,過一陣子如果好用沒故障的話再拿電鑽鎖上好了。這個基座和我看到 Dyson 的比起來是遜色了一些,因為 Dyson 做得像是手機座充一樣,把機體靠上的機構就有接點直接充電了,而這台機器則是在基座上設計了一個整線的小玩意,讓這個長得有點像 NB 充電器的傢伙有地方可以放,但充電時就是要手動把接頭街上。其實想想這樣子的設計也是很不錯的,因為我也不敢一直插著讓他充電,這幾天我都是等充電指示燈顯示充完後,就拔掉充電線的。

接著我沒有照其他相片了,以下純粹講使用心得:

  • 和我舊的 Twinbird (上圖中左邊白色那台)有線吸塵器比較起來,感覺上吸的比較乾淨,有可能是因為我的 Twinbird 已經用很久了,也有可能是愛建這台機器的吸力較強(但是感覺不出來),或是吸頭帶有電動自轉刷頭的關係(我覺得這點的影響可能比較大)
  • 續航力? 我家裡不大,平常會吸的「地坪」目測大概也不到 15 坪大小吧,加上吸吸櫥櫃、死角或冷氣排風口的灰塵,也沒遇到電力耗盡的狀況,說明書上說充飽可以連續使用 20min,看來應該是綽綽有餘。
  • 充電速度,以我的使用方式,大概是因為地坪真的太小,而且我習慣不等電都用完才充,插頭差下去一般都是在一小時內就會充完畢。
  • 耗材費用?基本上算是沒有,這類旋風集塵式的,吸完了之後就打開把灰塵倒掉就好,裡面算是有個小「濾網」,材質有點像是不織布,這個「濾網」在我舊的 Twinbird 上也有,我都是一陣子拿出來手洗一下,Twinbird 也是頭好壯壯地活了很久。倒是這台機器的集塵盒位置雖然設計的不錯,但開關鈕不算是很好按就是了。
  • 既然是充電式的,電池也算是耗材吧?淘寶上賣一顆大概一千台幣吧,有點坑,希望那電池裡頭裝的是 18650 規格的(沒拆過),到時候去光華找電池醫院處理一下就可以了。

相較於原本的 Twinbird (記得價格是 TWD 999),我買這台機器看中的就是他的無線功能,所以等於是多花了兩千買無線啦。因為小弟的家裡小,東西放的又雜亂,有了這台機器之後,隨時就可以拿起來吸來吸去的,不用在插電線或收線什麼的,也不像傳統吸塵器會有機身被環境卡住拖不動的問題,唯一需要觀察的是他的品質和耐用年限,結論是這台機器真是物超所值啊,有無線吸塵器需求的朋友們是可以買的。

ps. 台灣網購上有時候會有一款 Thomson 的無線吸塵器,外型和這個很類似,特價時的價格都落在 NT$4,990-,雖然應該也是中國的貼牌貨,但考慮到保固的話應該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2015/01/06 一個月後的心得:還是覺得很方便,拿起來就吸,最大的缺點應該是吸力太弱,這一點只要拿手掌放在接口上吸吸看就感覺得到,明顯的比 Twinbird 或我之前用過的傳統吸塵器(拖著主機走那種)的吸力要弱很多。我個人認為大概是因為這個吸力弱的關係,要靠這台吸到地板不「沙沙」的會比較難一點,當然這些都是比較級,拿個比喻來說好了,以前用抹布擦完地板後(對,我們家都不太用拖把,都跪地板擦地的),靠有線的 Twinbird 來吸可以維持個 3-5 天的乾淨腳底不「沙沙」,但用這台的話感覺上 2-3 天就不行了。當然這不知道和最近的 PM2.5 有沒有因果關係,純粹是個人使用上的不科學心得分享,僅供參考,不負責任。

新 Dell Latitude 12 7250 開箱

D1 D2

由於公司規定 NB 的使用年限只有三年,所以這次又來汰舊換新了,當然汰換的不是我手上的 7240,不過大家應該只會對這次改版比較好奇,所以比較的對象就放 7240 了。不知道 7250 都是黑色的還是我們剛好買到的是黑色的,看起來是耐髒了一些,好不好看到是見人見智。

巧克力鍵盤似乎是大家比較喜歡的形式,整個佈局看起來也「好看」的許多,獨立的電源按鈕改得更 Mac 風了些。

D3

一樣有網路插孔和 HDMI ,周邊的孔位和兩年前的 7240 其實一模一樣。不過,如果你看原圖大小的話,可以發現做工有些小缺失,收邊收得不太完美,有點粗。

D4

7250 (左) vs 7240 (右) ,可以發現幾點 1) 觸控版變大了一點  2) 巧克力鍵盤  3) 電源鍵 Mac 化 4) 拿掉獨立音量鍵 5) 拿掉獨立 Home 與 End 鍵改為,其實我是認為改巧克力鍵盤不錯,不過為何要犧牲獨立音量鍵?連 Home 與 End 都變成組合鍵了,難道現代人打字都很少用這兩鍵的嗎?我自己可是很常用到 Ctrl+Home 或 Ctrl+End 的說,沒有 Home 和 End 獨立鍵的話,一次可是要按三個鍵的說。

D5

拆機方式同 7240,拔掉兩顆小螺絲就可以了

D6

看起來貌似仍有兩個 msata 插槽

D7

但實際上 msata 已經插不上去了,接頭就已經不相容了,看來這個 WWAN 插槽應該是所謂的 NGFF M.2 規格,但一來市面上找不到這種短卡的 M.2 SSD,二來同事查對岸網站有查到 14吋的 7450 的 M.2 插槽並不支援 SSD (不確定是 BIOS 沒寫到還是線路沒拉),推測 7250 大概也沒只指望了,幸好這次買之前就已經怕有這種問題,加上 256GB SSD 價格也合理化了,所以直接就是配好 256GB 的 msata SSD 出貨了。 (2015/10/30 更新,感謝 M 網友的資訊,M2 2242 規格的 SSD 已經可以在市面上買到了,不過 BIOS 能不能認到還有疑問)

D8

最後,看來是沒有配到智慧卡讀卡機… 讀卡機的開口被檔版擋住了,以後拿這台出差的要繳費時就比較麻煩些了。(2015/10/30 後來 MIS 通知是廠商搞錯了,回去換了批有讀卡機的回來,哈)

D9

新 Dell Latitude 14 7440 開箱

這次拿到是 Dell Latitude 14 7440 ,由於上次的 7240 被 Programmer 嫌螢幕太小,寫程式不方便,而且沒有 Full HD ,所以這次就拿了 7440,外觀上差不多,規格是寫 1.61kg ,憑感覺拿起來大概沒有差距太大,就當成是 1.61kg 好了,至少和我們以前公司用的 Latitude 6420, 6430 比較起來是輕了很多

2013-12-20 12.01.19

鍵盤上有小藍點,試用了一下之後覺得還不錯用,一改以前我一直認為小藍點比小紅點差一大截的的想法

2013-12-20 12.01.46

機身右側邊只有 USB,耳機麥克風共用接口,Wifi 開關,不知道是不是全面改用 USB 3.0 的關係,這台機器上面都沒有特別用藍色標示 USB 接口了

2013-12-20 12.02.11

左側邊就空空的,只有散熱孔

2013-12-20 11.02.40

剩下的接口就都在背面,便利性就見仁見智了,我還是喜歡這台機器有標準大小的 hdmi 接頭,和公司的投影機直接搭配

2013-12-20 11.03.10

背面一貫的精簡,也是支援舊 E 系列的 Docking ,但是那個 Docking 的插入角度要自己對齊,因為接口位置並不像小黑一樣有考慮舊有 Dock 的位置,而且插上去會覺得有點醜,會有看起來不是很合身的感覺

2013-12-20 11.04.27

電池是 3 cell

2013-12-20 12.04.50

開背蓋的方法和 7240 一樣,拆兩根螺絲就可以打開了,裡頭可以塞一個 msata SSD 和一個 2.5 HDD,是我最喜歡的配置方式

2013-12-20 12.08.47

HDD 的部分需要額外的連接線,當初廠商忘記附上了,又花了一週另外寄來

2013-12-20 11.09.41

這是原本放在 HDD 位置的支架,看 Dell 說明書,原本應該是要把 msata SSD 放在這個位置才對 (所以現在放 SSD 的那個位置應該是設計用來放 WLAN card 的)

2013-12-20 11.09.50

Full HD (無觸控) 的 14″ 螢幕感覺上很細緻,其實我個人不太習慣這麼細的字

2013-12-20 11.16.25

msata + HDD 可正常開機,速度上沒有特別測試,感覺上是有 SSD 的開機速度了,不過因為這個畫面會稍微停住一兩秒,讓開機時間變常了些

2013-12-20 11.17.26

右邊是內附的變壓器,尺寸和重量上和以前相比算是進步很多了,不過還是比不上我上次在自動買特價時購入的樹昌萬用變壓器(含 USB 充電埠),不過它的接頭維持和以往 Dell 一樣的規格,我們舊的變壓器就可以繼續使用,讚

2013-12-20 11.04.03

 

* 補充說明 (2014/03/17):這個自動買上面特價購入的萬用變壓器,其轉接頭並無內含 Dell 特殊晶片,所以接上去之後可以供電,但無法為電池充電,我後還是在拍賣上買了特殊有帶 Dell 晶片的轉接頭,才能使用,而且一頭是 5mm ,另一頭才是 Dell 的接頭,也就是會轉接兩次的意思。光華商場那裡的電子器材行也有賣,但是要問一下老闆才會拿出來給你。

新 Dell Latitude 12 7240 開箱

今天早上到公司收到一台廠商借測的新筆電:Latitude 系列的 Ultrabook,12 吋

第一眼看到覺得這外型長得有點像 Macbook Air 了

圖片

掀開蓋子,型號是 E7240,開蓋後看起來就有 Latitude 的特色了,有完整的獨立方向鍵,Page Up/Page Down 鍵,鍵盤顆粒似乎小了一些些,我的手指不算粗,加上鍵程還算 OK,打起來的感覺算是不錯。而且我很喜歡有獨立音量、靜音鍵的設計,有時候臨時要靜音時不會找不到

圖片

背面算是很精簡,支援舊的 E-port docking 大大的加分,現在拍賣上的二手 E-port dock 最便宜的才 NT$680,缺點就是舊款的 dock 很醜,如果有錢的話,這台還支援無線的 dock ,號稱只要靠近 dock 就直接指揮挺組合了,聽起來真是優雅

圖片

後面的連接孔,值得稱讚的是沿用 Dell 舊有的變壓器介面,這年頭許多公司的 Ultrabook 出來之後就把變壓器接頭給改了,像我們公司用了多年的 Dell ,大多數都是每個人配兩條變壓器,那些 NB 壞了但變壓器沒壞的還一堆。另外標準大小的 HDMI 接頭也是和我們公司現用的投影機很搭

圖片

左側只有無線開關,另外就是承襲 Latitude 傳統而來的 Smartcard 插槽,對我們公司來說那些常出差很久,需要在國外處裡一些銀行問題的同事就不用多帶一台讀卡機了

圖片

右側有耳機喇叭接頭、一個 USB port 和 mini Display port,美中不足的是不是裝 D-Sub ,現在台灣有 Display port 的螢幕、投影機算少的,希望這個 mini display port 和 Macbook Air 的是通用的,這樣子網路上一堆便宜的 mini display port to d-sub 相容品可以買

圖片

打開背蓋只要先取下電池,然後拆兩顆螺絲就可以了

圖片

從這邊可以看到有兩個 RAM 的插槽可以用,原本是插 4G 的 RAM,所以再加一條 4G 的對我們來說也就很夠用了,有趣的地方是,這台機器只有兩個 msata 的插槽,左邊的那個是出廠就裝好的 Samsung 128G SSD,右邊的那個被我裝上公司的備品,Crucial M4 128G,開機之後運作正常,不過不是配一個 2.5″ HDD 的插槽讓我有些失望就是了

圖片

結論,我手上拿到的這台機器 CPU 是 4200U 的型號,光以測速的結果來看,還比我現用小黑的 2nd gen i5-2520M 要慢上幾百分,但是實際使用上差異並不大,換來的卻是省電和輕薄,省電方面同事和我都沒有實際測試過時間,不過看 Windows 內建的電池計數器在充滿電時顯示可以使用 6-7 hr 左右,以 3 cell,1.36 kg 水準的筆電來說算是很好用的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雖然 x220 號稱裝了 4 cell 電池也是 1.39 kg ,但不知道是不是配重的關係,這台 NB 拿起來非常的輕,加上頗為類似 MBA 的外型,可以上到 Full HD 的螢幕,我們之後如果有要再新採購 NB 時應該就是這一台了